作者:涂华新
很多年前,我在公交车上,听到司机放了一首歌:扎根千年的汉方,有着人所不知道的力量。这句歌词,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。
歌词作者虽然不是从事中医行业,却对中医经方有如此深刻认识,我觉得很了不起,因为客观地说,作为我们医生,或许对中医的认识都没有达到这个高度。
这么多年来,我一直在思考:虽然大家都用经方为老百姓治病,但医圣给我们传承的经方,究竟是什么?其实,我相信,做临证的老师们,也在关注这个问题,都想把经方精彩的一面展示给大家。
但是,我们要问自己:做到了吗?
自1800多年前医圣传承《伤寒论》,到历经《伤寒论》散失,到宋朝《伤寒论》再次横空出世,战乱造成的《伤寒论》断层,过程是很难想象的。
《伤寒论》文字与度量衡的变迁,对于我们理解《伤寒论》的本源,已经相差很大距离了。或许大家觉得,这是伤寒论临床应用的具体表现,认为伤寒就应该是这样的。
虽然我们在用伤寒,但与医圣所用的伤寒有什么不同?
对疗效不满意时,就是一个坎。
我们这代人还是比较幸运的,医圣时代的度量衡通过考古展示出来,使我们离开了凭空猜测,使我们有机遇把伤寒论经方可以还原到医圣那个年代的量。
在此基础上,我们来探讨经方能带来什么样的临床疗效。
可能大多数医生都会面临诸如患者脑中风的症状,经方对解决中风有什么好的办法吗?通过对《伤寒论》的研读、临证应用,通过临床疗效的反馈,我们再加以修正,不断思考,临证探研。
我们在大学学的教材量,在临床应用使用的量,到经方的本源剂量,发现还是经方的本源剂量有效,针对相当多的疾病疗效不错,但还有一部分疾病有效无果,尤其是我们通过用舌、苔、脉,症,四诊合参,从很多方面来看,患者合这个证,但是当他对疗效不满意时,这就是一个坎,需要鲤鱼跳龙门,你跳不过去就是鱼,跳过去就是龙。
我们用《伤寒论》中的原量,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柴胡用到八两时,易经中是健脾胃的,“有胃气则生”,患者的体质就得到改善了。
我们用此来十年二十年的中风后遗症,包括一些顽固性的大脑病变、神智病变的疗效,甚至包括世界难题白血病,不管是患者还是医生,都会发现,这是一个不敢想象的奇迹,因为迄今为止,医学界中西医还没有一个确切可靠的疗效。
刚开始,我们并没有把这个作为重点,但有一些患者因为信任中医经方,也希望借助中医经方来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。
我们看了很多相关资料,很多到我们这里来求诊的患者,我们了解他的诊治方案,现代医学的都是使用激素、放化疗和输血等方案去改善患者症状,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,很多患者到是人财两空,我们感到非常遗憾。
扎根千年的汉方,有着人所不知的力量。
有患者千里迢迢从外地奔我们来,我们通过给他临证辨证后,给他用原量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,这个患者好,在的医院检查,他所有的指标都趋于正常。
还有一个患感冒,我们给他方证相应、脉诊合参后换了别的方子,药量相对小了一些,这个患者的体质就往下掉。
当时,我们认为方证相应是对的,四诊合参辨证应用也是对的,但为什么这个患者的体质往下掉?乃至这个患者的不理想,他又回去采用西医的放化疗路子,我们也很痛心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回头整理这个医案,看这个患者在前后哪里出的问题,我们发现,原来是——量,出了问题。
前段时间,来了一个1岁1个月的小孩儿,血小板低、白细胞低,中性粒细胞低,按现代医学标准,是非常难治的,现代医学也基本没什么好招儿了。
我们考虑过去在这方面的教训,直接给他上成人经方的原量,柴胡上八两的量,当时这个患者脉弦浮,有外感,就用了柴胡桂枝汤原量,加了仙鹤草60g,制附片30g,非常顺利,这个患者吃下去,全身所有症状全都好转,也就是说,半个月不到,患者恢复正常。
包括之前,我们接的一些白血病患者,就不再犹豫了,直接拿原量的柴胡125g,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患者终能恢复到什么地步,但量用上去了,患者基本好,而且我们的患者疗效,就现代医学来说,是的。
所以我们现在发现,诊治不是没有办法,而是我们没有认真去寻找,只要寻找,它就有,就像那句歌词:扎根千年的汉方,有着人所不知的力量。
经方的力量在哪里?经方的本源究竟是什么?
但是,经方的力量在哪里?疗效怎么保证?疗效是患者客观需要,我们医生客观需要。
我经常对患者说,你来的目标是想把身体调好,把病治好,我的目标是和你一样,我帮助你把身体调好,把病治好,我们是在同一个战壕的,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。
但只有目标是不行的,“术以载道”,必须通过具体的方证、方证落实。量不够,没有疗效,对患者对医生来说,一切都是空的。
所以,我这么多年,一直思考这个问题:医圣为我们传承的经方,本源究竟是什么?经方究竟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?
我们回到经方本源的剂量,就是医圣在伤寒论给我们传承的小柴胡汤、大柴胡汤、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八两的方剂,可以解决问题,但我们用柴胡桂枝各半时,对这个患者前面八两125g的有效果,现在给用到60g半量的就没有效果了,哪里出了问题?完全是方证吗?我们现在回头看,不完全是,很多时候,是药量出了问题。
石头有些大,搬不动,如是而已。所以,我们更希望做好传承。只有在做好传承的基础上,我们把医圣给我们的好东西继承下来,才能谈创新。比如有些病,过去是没有办法的,当我们回到经方本源时,基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了。
所以,传承更重要的就是传承,扎根千年的汉方,我们要把过去不知道的力量找出来,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,也帮助我们各位做临证的老师,来跨越这个千年的断层。
我们直接把鸿沟跨过来,把老百姓与医生要达成的目标,来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疗效,这是我们传承的核心目标,也是我努力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