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鸣是指患者耳内有耳鸣的感觉,而周围环境中没有相应的声源。它可以单独发生或作为各种病症的并发症,通常受情绪、睡眠质量、月经和其他因素的影响。耳鸣的主要是从肝肾论治,或补肝肾治本,或安肝抑阳治本,但并非所有耳鸣都是肝虚所致,脾胃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作者通过调养脾胃耳鸣,取得了满意的疗效。
1.病因病机
《魂枢·脏腑病证·第四章》说: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,其气血皆在表而行虚。其精在目,其灵在耳。“清窍的特点是升至通畅,喜清浊,喜通憎。中焦的脾胃是气机的枢纽,脾负责升气,胃负责降浊。两者的涨跌互有关联,但又相辅相成。脾气不升,气就降;胃不降,浊气就上。它是清耳阳的关键,只清之气才能轻易到达。若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则耳窍不通。脾胃失调引起的耳鸣分为实虚两个方面。虚证是由于身体不足,或饮食失调,或劳累过度,损害脾胃之气,导致生化不足,清阳停滞,浊阴郁结,耳聪目明,耳鸣。常伴有厌食、便溏、乏力等症状。劳思过度,脾胃内伤,脾失健运,胃失平衡,水湿停滞,湿痰积聚,痰阻清窍,耳鸣;或者湿浊直接扰乱窍窍,导致耳鸣。
2.针灸
治则: 脾胃,调养三焦气机。
穴位:庭宫、一峰、中脘、足三里、丰隆、公孙。虚证包括揭西、气海、脾俞和舒威。
操作管理方法:实证分析患者进行使用时取仰卧位,听宫、翳风、中渚均取患侧,其余诸穴均双取。采用0.25mm×40mm的不锈钢包括毫针,诸穴均直刺,进针时宜选择避开这些神经、血管,听宫、翳风刺15mm~25mm,中渚、公孙刺10mm~15mm,中脘、足三里、丰隆刺25mm~30mm,施平补平泻手法,每次留针30min,起针后采用局部三棱针点刺厉兑出血。虚证时先取俯卧位,用0.25mm×40mm的不锈钢高于毫针直刺脾俞、胃俞约15mm~25mm,得气后行手术持续出现小幅度增长快速形成均匀捻针约1~2min即出针。再取仰卧位,足三里用温针灸法,其余相关穴位可以操作如前者。隔日一次1次,1个月为1疗程。